教材是例子,不是例题
——《小露珠》同课异构教学片断反思
阳利 唐运东
【课文片段】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像”字,是比喻句。
师: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露珠比作钻石。
生:把露珠比作水晶。
生:把露珠比作珍珠。
师:珍珠和露珠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珍珠和露珠的图片。)
生:它们都是圆圆的、亮亮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师:谁能仿造这样的比喻句来造句呢?
生: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
【教学片断二】
师:“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你们见过钻石吗?小露珠和钻石一样吗?
生:它们都是亮闪闪的,都很漂亮。
师:小青蛙这样跟你打招呼,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生:甜丝丝的,小青蛙在夸我。
生:我感受到了小青蛙对小露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现在,我们用这种方式互相打个招呼好吗?
生:早哇,像珍珠一样美丽的吴老师。
师:早哇,像珍珠一样耀眼的张嘉怡。
生:早哇,像开心果一样的吴老师。
…………
【评析】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小露珠》同课异构的课后,掩卷沉思。笔者认为:教材应是例子,但不该是例题。
1.理解例子,先入境
选文是一段生动、形象的例子,但教学片断一中教师忽视了文本这一属性,先入为主,直奔主题——比喻句,强拉着学生发现比喻句的特点。因此,教学落入了应用技术和实用主义的窠臼中,丝毫不考虑语文课需要创设情境。既然教材是例子,教学就应遵循例子原有的风格和所营造的氛围铺路引桥,从阅读课文向理解课文自然过渡。教学片断二中教师直接引用原文导入,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文本原有的情境和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抓住课文“打招呼”这一对话情境,用“小青蛙这样跟你打招呼,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我们用这种方式互相打个招呼好吗”等,让学生沐浴在景美、人乐的意境中。此时再不需要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朝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的大道奔跑了,教师要做的就是乘着氛围的翅膀,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有效教学中。
2.再造例子,须贴心
例子之所以成为例子,是因为它能引导师生围绕这个“心”开展教与学。我们一边要走进例子,要领会例子所具备的形貌和神韵;一边要走出例子,在例子的形神指引下活用例子,走出例子,但不是扔掉例子。无论是走进例子,还是走出例子,我们都不能离“心”而行。教学片断一只是从例子里引出例题,接着甩开生动活泼的例子另起炉灶,让学生造比喻句。教学片断二紧密结合例子,牢牢抓住例子的形与神,就地取材,仿写例子,模“形”而不走“神”,始终与例子保持无缝接轨。
3.运用例子,要见人
文段源自文学作品——童话,作为例子的文学作品也是人学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童话背后的童心,文学背后的人学。教学片断一运用例子几乎见物不见人,纯粹脱离童话作品文体风格和人文背景。教学片断二教师多次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师生置入童话教学特有的情境中,缩短了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和教师的感情。
(作者单位: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心学校;四川邻水县九龙镇中学)